海绵城市将迎爆发 透水混凝土水“主力军”
住建部出台海绵城市规划编制暂行规定
住建部日前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抓紧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于2016年10月底前完成设市城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草案,按程序报批。
《规定》指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提出需要保护的自然生态空间格局;明确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并进行分解;确定海绵城市近期建设的重点。
据了解,这一规定承袭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的精神,明确建设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应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为本、自然循环、因地制宜、统筹推进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小城市开发建设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的原则。
《规定》提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可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编制,也可单独编制。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规划范围原则上应与城市规划区一致,同时兼顾雨水汇水区和山、水、林、田、湖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完整性。
《规定》对编制规划者的资质也提出了相应要求。承担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的单位,应当具有乙级及以上的城乡规划编制资质,并在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从事规划编制工作。
同时,专项规划应该包括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建设目标和具体指标、建设的总体思路、建设分区指引、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管控要求等内容。
此外,海绵城市建设规划措施还需要和相关专项规划衔接。针对内涝积水、水体黑臭、河湖水系生态功能受损等问题,《规定》要求规划编制者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原则,制定积水点治理、截污纳管、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和河湖水系生态修复等措施,并提出与城市道路、排水防涝、绿地、水系统等相关规划相衔接的建议。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而下雨时吸水这一功能,很多城市都采用城市道路用透水混凝土铺设来实现,道路利用生态透水混凝土铺设后,一方面能够增加城市可透水、透气面积,调节城市气候,降低地表温度,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现象”。同时,可以充分利用雨、雪降水,增大地表相对湿度,补充城区日益枯竭的地下水资源,发挥透水性路基的“蓄水池”功能。
让城市自由呼吸
城市硬化地面的铺装如花岗岩、大理石、釉面砖、水泥和沥青等不透水的材质,遍及城市广场、商业街、人行道、社区活动区、停车场等地面,给城市环境带来严重问题:热岛效应日益加重,暴雨季节内涝频发,地下水资源日渐衰竭。
德国南部的弗莱堡是当今著名的生态城市,10多年前,弗莱堡提出了建生态城市的规划,彻底拆除城市所有的硬化地面(公路除外),代之以多种形式的透水地面。结果使得弗莱堡的地下水位逐渐回升,植被能完全脱离人工浇灌而郁郁葱葱。由于透水地面能通透"地气",因而使地面夏天凉爽,冬天暖和,雨季透水,冬季化雪(不结冰),吸附粉尘减少扬尘污染,大大提高了居住的舒适程度。
本世纪初,我国相继开展透水混凝土的应用。杭州市除运河治污工程外,从2005年开始在城市市政建设中大规模推广使用透水工程材料。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杭州市铺设透水混凝土面积达30万平方米。北京市仅在奥运场馆建设中铺装透水工程材料达10多万平方米。在奥运公园水环境设计思路的讨论会上,一位专家提出,奥运公园最重要的设计之一,应是让地面具有很好的雨水回渗功能。上海在新建改建公园中积极推广透水材料铺装,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工程、特奥会训练基地建设大量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装,2013年重庆国博中心6万平米室外展场全部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装。建设部也在大力推广透水混凝土材料,这标志着城市建设逐步走出硬化的误区,向人们展示一种全新的,具有环境、生态、水资源保护功能的地面铺设。
海绵城市“主力军”
透水混凝土又称多孔混凝土,无砂混凝土,透水地坪。是由骨料、水泥和水拌制而成的一种多孔轻质混凝土,它不含细骨料,由粗骨料表面包覆一薄层水泥浆相互粘结而形成孔穴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故具有透气、透水和重量轻的特点。并且还可以做成彩色,使城市更美观。
海绵城市建设已经提上日程,倍受重视,而生态透水混凝土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更新,如一家英国公司发明的透水混凝土可以在一分钟里吸4000升的水;透水混凝土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可以应用在城市道路、绿化树池、园林景观道路、城市广场等等地方。生态透水混凝土未来也将会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力军”。
(转自:中国粉煤灰产业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