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行业更需要“走出去”
2015年,我国水泥全年产量23.5亿吨,水泥行业依然存在产能过剩。建材行业中除水泥外,玻璃、陶瓷等行业也同样面临着“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的问题。
在今年两会期间,多位委员表示,以“一带一路”战略为突破口,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加快我国建材行业“走出去”,是化解建材行业产能过剩的重要途径。
从过剩产能变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国政协委员、长春鸿达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欣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其特点就是新常态。一方面经济发展非常繁荣,外汇储备丰厚;另一方面经济增速从高速到了中高速,一些产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王欣认为,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地需要“走出去”。
质价双优才能大受欢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公路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志军
李志军认为,我国水泥、玻璃、陶瓷、新型建材等成套技术和大型装备水平都是世界一流,而且价格上具有非常大的竞争力,不论是技术还是价格,都不逊色于其他发达国家。“一带一路”涉及的沿线国家中,中亚、非洲工业由于制造水平还比较落后,承接德国工业4.0难度太大,而中国的工业制造业最合适。
李志军强调,在“走出去”过程中,企业要突出中国的品牌、技术,把质量和品牌放在第一位,努力打造“国家名片”。
联合组团“走出去”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侨联副主席潘庆林
过去,国家支持企业“走出去”,往往是单个地区或单个项目的支持,这次“一带一路”是国家全方位地为企业“走出去”鸣锣开道,对企业来讲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据了解,目前中国建材联合会已经成立了“走出去”服务平台,为建材企业搭建平台,与国外政府、机构、企业展开合作,并征得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争取在境外打造建材产业园区,引领建材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吸引更多中国建材企业到境外园区投资、建厂,建立物流集散基地。
潘庆林指出,“走出去”要把产业链上下游纵向联合起来,企业之间加强横向协作,政府也要起指导协调作用。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外交部等部委制定规矩,安排布局,并利用亚投行、丝路基金等金融手段对企业加以指引,最终形成产业链纵向联合、企业间横向协作、政府引导推动的格局。
(转自:建材情报所廖述聪 中国粉煤灰产业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