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布局海绵城市建设
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李克强作重要讲话,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出席会议。鉴于目前雾霾、水患、热岛效应等极端气候所衍生的环境危害,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生态修复已成为刻不容缓的话题。习近平指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会议指出,力争到2020年基本完成现有城镇改造,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建设海绵城市。
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强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海绵城市。根据“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海绵城市建设已上升为我国重大决策部署。作为“绿色中国”的重要载体以及“十三五”规划期间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目标,海绵城市在未来拥有巨大的投资空间。按照首批试点城市未来三年海绵城市建设总投资额超过3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价值超万亿。重点工作需要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增强城市内部布局的合理性,提升城市的通透性和微循环能力,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加大建筑节能发展及新型建材使用力度,控制城市开发强度,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创新城市建设运营模式,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也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吹响了全国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号角。面对国家就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其建设要点在于地下和地上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从地上建设来讲,就是能够全面集成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及环境保护等多种技术,极大带动建筑技术革新,促进建筑产业优化升级,拉动节能环保建材、新能源应用等相关产业发展。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新材料产业蕴藏着市场空间,如在建立生态湿地、环境修复设施过程中,一些新型建筑海绵材料用处比较多,如新型混凝土、加气砖等。
海绵城市建设每平方公里投资约为1亿元~1.5亿元,产业规模巨大,市场潜力无限。
近日,住建部、国家开发银行日前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海绵城市建设的通知”,国家开发银行资金有望发挥杠杆作用。
住建部等相关部门将确定建设项目(以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城市排水防涝、雨水资源化利用为突破口,以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水体治理与修复、排水与调蓄设施等为建设重点)、建立项目储备库(2016年3月底前完成项目滚动规划和2016年度建设计划编制工作、每年10月底前报送下一年度建设计划确定的项目信息)、推荐备选项目给国家开发银行。
海绵城市资金需求量巨大。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成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目标要求。按照海绵城市建设导则,海绵城市每平方公里建设投资成本在1.5-1.9亿元之间,全国657个城市如果都要在2020年完成任务,整体投资接近10万亿元。
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海绵城市;财政部12月28日发布“规范PPP综合信息平台运行的通知”、12月29日发布“PPP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试行)的通知”之后,PPP在逐步走向正轨、并将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扮演关键角色,国家开发银行资金会发挥有效杠杆作用、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提前布局据优势地位,在顶层设计的推动及国开行资金的助力下,海绵城市有望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海绵城市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还有技术保障和资金保障作为海绵城市“落地”的支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国家大力倡导的“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打造健康永续的宜居都市将不再是梦想,还原最纯净的蓝天、再现绿水青山也终将成为现实。
2015年4月2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根据地区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国家住建部6月10日下发文件把三亚列入城市“双修”、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的试点城市。
国外应用
城市不同,特点和优势也不尽相同。因此打造“海绵城市”不能生硬照搬他人的经验做法,而应在科学的规划下,因地制宜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措施,才能真正发挥出海绵作用,从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德国
高效集水平衡生态
得益于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德国“海绵城市”建设颇有成效。
德国城市地下管网的发达程度与排污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城市都拥有现代化的排水设施,不仅能够高效排水排污,还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德国首都柏林为例,其地下水道长度总计约9646公里,其中一些有近140年历史。分布在柏林市中心的管道多为混合管道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其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地下空间,不妨碍市内地铁及其他地下管线的运行。而在郊区,主要采用分离管道系统,即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不同管道中进行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水处理的针对性,提高效率。
瑞士
雨水工程民众参与
20世纪末开始,瑞士在全国大力推行“雨水工程”。这是一个花费小、成效高、实用性强的雨水利用计划。通常来说,城市中的建筑物都建有从房顶连接地下的雨水管道,雨水经过管道直通地下水道,然后排入江河湖泊。瑞士则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动了一点儿“小手术”: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瑞士以“花园之国”著称,风沙不多,冒烟的工业几乎没有,因此雨水比较干净。各家在使用时,靠小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打上来,用以冲洗厕所、擦洗地板、浇花,甚至还可用来洗涤衣物、清洗蔬菜水果等。
如今在瑞士,许多建筑物和住宅外部都装有专用雨水流通管道,内部建有蓄水池,雨水经过处理后使用。一般用户除饮用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用这个雨水利用系统基本可以解决。瑞士政府还采用税收减免和补助津贴等政策鼓励民众建设这种节能型房屋,从而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不少水资源。
在瑞士的城市建设中,最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完善的、遍及全城的城市给排水管道和生活污水处理厂。早在17世纪,瑞士就已经出现了结构简单、暴露在道路表面的排水管道,迄今在日内瓦老城仍然能看到这些古老的排水道。从1860年开始,下水道已经被看做是公共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瑞士的城市建设者开始按照当时的需要建造地下排水系统。瑞士今天的地下排水系统则主要修建于二战后。当时,瑞士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发展,诞生了很多卫星城市。在这一时期,瑞士制定了水使用和水处理法律,并开始落实下水管道系统建设规划。
新加坡
疏导有方标准严格
新加坡作为一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岛国,其最高年降雨量在近30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却鲜有城市内涝的情况发生。记者初到狮城时正逢雨季,每天都有数场“说来就来”的瓢泼大雨,但城市内均未出现明显的积水和内涝。这一切要归功于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首先,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其次,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蓄水池。第三,建立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
美国
强化设计加快改建
美国大多数城市秉承传统的水利设施设计理念:在郊外储存雨水,利用水渠送到市区,污水通过地下沟渠排走。这种理念按照西方的说法始于古罗马时代,现在仍然大行其道。即使在非常缺水的加利福尼亚州,也是因循这一并不适合当地生态的城市水利与用水模式。
多年以来,洛杉矶的雨水一直是流入河道,后流向大海。在上个世纪40年代,洛杉矶河被改造成一个水泥砌就的沟槽,在雨季承担泄洪任务。它实际上已经徒有其名,不能算作一条河流,就像一个长达51英里的浴缸,横卧在城市与大海之间。在没有被改造成泄洪水道之前,它经常泛滥,淹没沿岸城镇。在这条河流砌上水泥之后,洪水的威胁没有了,沿岸也被城市所占领。如今,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人们不再担心雨水泛滥成灾,而是纠结于雨水总是白白地流走。
(转自:中国粉煤灰产业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