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垃圾焚烧价格战成为固废领域关注的焦点,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市场秩序受到冲击,与此同时,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却呈现出机遇,很多企业将其作为发展的重点,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代维昭认为,焚烧领域的价格战和危废处理处置市场价格高起形成对比,从价格上看,危废处理处置正在成为红海中的一片蓝海。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的组织能力,加在一起3500多万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王琪提到,实际上危险废物产生量是亿吨级的。
危险废弃物处理处置为何炙手可热?市场存在哪些问题?面临巨大的市场机遇,企业应该如何应对?“2015(第九届)固废战略论坛”上,代维昭对话四大名企,论道危废市场。东江环保,国内危废领域老大哥;威立雅,世界危废领域排头兵;东方园林,破门而入迅速开疆拓土的“野蛮人”;上海市固废处置中心,国内领先的优秀危废处理处置单位,且看他们如何看待当前和未来的危废市场?
对话嘉宾:东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曙生、上海市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党总支书兼常务副总经理史昕龙、北京东方园林环境投资有限公司副总裁石艾帆、威立雅中国区危废和垃圾焚烧业务总经理邝秀芬。
行业虽火仍存三个问题两大担忧
针对行业发展现状,陈曙生提出,当前行业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改善,发展水平还远不能满足需求。
一是,国内技术、装备上跟国外一些企业相比比较落后。比如说高浓度的有机废物处理等,当前来技术水平和经济性都有问题;另外装备有问题,国内的焚烧,在自动化进料等装备及保证员工的职业健康等方面都与国外存在差距,高浓度的气体使员工的操作比较艰难。
第二、行业专业能力有待提升。陈曙生说:“危险废物集中的地方也可能是危险集中的地方,污染集中的地方。假如我们没有专业化的管理能力,没有专业化的管理团队来做这些事情的话,可能会造成更多隐忧,会带来环境污染事故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所以这个行业的专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此外,行业属于起步阶段,专业人才也处于短缺的阶段。几千万吨危险废物处理,需要一个庞大的技术团队、管理团队,但是当前我们整个行业专业人才是比较短缺的。
对话嘉宾也一致认为行业仍处于能力不足的阶段,并提出了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邝秀芬指出,危废行业虽然火了,但仍存在两大担忧。首先对于政府而言,危废处置也相当于应急抢险,如果不能提高及时处理的能力,会带来很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企业任务艰巨,垃圾焚烧市场曾被打乱,“希望危废市场不要出现这种情况,因为那样太危险了。”
企业服务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拉大
史昕龙认为,目前企业提供的服务能力和前述的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差距,而且这种需求还在逐渐拉大,他总结为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行业特点,危废处理企业一般是一套设备应对多种类危险废弃物,这对设备的通用性、实用性和企业的运营维护能力要求较强;第二缺乏应急解决方案,政府保障城市安全运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越来越强,一旦有突发应急事件,对能够提供整套解决方案企业需求也越来越大;第三新技术研发能力不够。
对于大家普遍关注的技术问题,石艾帆提出,应该从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稳定化四个角度来考虑技术创新的方向。
企业如何抓住1500亿市场机会?
基于行业现状,对话现场,嘉宾们对市场规模进行了预估。陈曙生说,假如把所有危险废物规范处理,按照当前的市场价格,营业规模应该至少在1500亿左右,按平行利润计,将达200亿。如此,企业应该如何抓住机会解决棘手问题、开疆拓土?几位对话嘉宾也给出了他们的思考。
借鉴资本市场,加强资源整合。“这个行业需要能力的快速匹配,就一定要借鉴资本市场进行行业资源的整合”,陈曙生提出,东江环保也在积极并购,2015年并购案例已经接近10个。
上海市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从小规模危废处理处置起步,不断完善,走向专业化。2015年9、10月份,由上市公司托管,史昕龙介绍,这次托管也是带着投资功能,后续上海市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也将凭借专业化能力完善配套,借助资本的力量共同推动市场拓展。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之一,陈曙生认为,企业要成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和国内的研发院所与国外的技术公司一起进行新的废物种类研究,完善技术,从而推进行业发展;加强装备改造,加大行业自动化程度。
加强人才培养与专业能力提升。东江环保十分重视人才,开办了东江学院,从基层、中层、高层三个层面进行人才培养,同时每年从大专院校招40人左右,为东江环保可持续发展,为这个行业可持续发展,培养一些人才。上海市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也接受环保部委托承办全国省市级的环保干部培训,借此机会,上海市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打造了一个团队,来对接全国范围的市场。
合作共生。邝秀芬在开场就提出了对市场的担忧,她说“危险废物产业做的战战兢兢”,害怕出现恶性的市场竞争情况。她希望危废行业有一个良好的市场竞争机制,企业靠真本事追求利益。更重要的是希望能够跟更好的企业合作,共同提升,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四个牛企这样做……
任重而道远,这个词或许可以概括危废行业的发展。“这个行业的责任重大,没有一定责任心的人,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很难坚持下来。”陈曙生在交流时说,这也是几位嘉宾共同的心声,对于未来,他们有各自的规划。
东江环保陈曙生:加快业务布局,拓展产业链。陈曙生介绍,东江环保将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瞄准市场机会,加大珠三角、长三角业务的布局,与各界紧密合作,争取到2020年为止,危险废物的处置能力达到360多万吨的目标。另一方面与危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获得更多的价值流量。
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史昕龙:走出上海,迎接挑战。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中心将进一步提升信息化、集中化的能力,同时借助其在市场方面的优势,走出上海,与兄弟省市环保企业、用户方展开更好的合作,服务危险废物市场,推动中国环保事业发展。
东方园林石艾帆:瞄准国际市场,加强合作。石艾帆透露,东方园林准备投入300亿左右,100亿进行危险废物处理处置,100亿进行固废处理处置,100亿做国际并购。通过并购欧洲、美国、北美一些轻资产公司实现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同时瞄准国际市场。另外希望能够进行金融合作,在他看来这个行业风险很大,希望能够共同解决价格问题,构建稳定的市场。
威立雅邝秀芬:以最终处置为重心。威立雅投资人会议上提出,未来3年会往危险废物领域发展,危险废物涵盖了资源回收,也有再利用,而威立雅已经明确将比较大的精力放在最终处置的部分,“因为回收再利用我想在座有很多企业已经做了,我们要把资源稍微分散一下,现在市场上缺这一块,我们就去往这方面做。”邝秀芬说。
对话最后,代维昭总结指出,对企业来说,危废处理处置不仅仅是市场机遇,更是一件具有社会效益的事,是企业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同时,他呼吁在座企业抓住机会,共同为环境作出贡献。
论坛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王琪也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两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以下为其发言内容整理:
王琪: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十三五规划建议:“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目前,我国已进入环保产业发展和处理设施建设的黄金时期,作为战略性产业,固废处理产业仍将延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环境产业面临新的变革机遇。“未来,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也绝对会超过100亿,如何抓住工业固废领域的爆发性增长?”在2015(第九届)固废战略论坛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王琪,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两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了分享。(以下是发言实录,未经本人审核:)
一般工业固废不可能形成产业
严格的讲,像这种一般的工业固废不可能形成产业,至少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形成产业。大家可以看到,整个固废论坛里面,唯独我这个发言讲的是工业固废。这间接反映出一个问题:工业固废可能是大家不太关注的领域,但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次简单地介绍,可以引起大家,特别是产业界、企业界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刚才我听了一些从事这些行业的老总,在谈论最新的一些内容,比如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跟这个行业的结合。我可是介绍一些传统的问题,希望把这些问题提出之后,看大家有什么解决办法。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工业固废的产生和经济的增长几乎是同步增长的。因为不同的数据来源,其实前后的数据是矛盾的,但是这个趋势却是非常的贴切。
我们国家的工业固废主要是什么?工业固废就是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各种固体废物,种类主要以煤燃烧的服务和煤的发掘、矿产采掘废物、钢铁冶炼几大废物为主,这些废物加起来占到80%以上。在现在产能转型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以后,最后的结果可能会发生变化。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的地区分布
我国工业固废产量废物产量的地区分布,哪个地方最多?就是雾霾产生量最大的地区。我们国家工业固废产出,有我们国家非常明显的特点。
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与处置现状
我国的工业固废处置现状是什么?在我们国家的统计里面,贮存、处置和倾倒丢弃很难统计。处置里面包括合法处置、不合法处置、达标处置、不达到处置。我国有60%以上的工业固废是得到利用的,将近有40%的工业固废被丢弃。
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与处置现状
1、尾矿。尾矿在美国是不作为固体废物管理的,我国是作为固体废物管理,它综合利用率最低只有18%以上。53%是作为充填矿山采空区,这应该是作为鼓励的方式;另外40%以上是生产建筑材料。
2、粉煤灰。粉煤灰是作为商品出售的,主要的综合利用方式也是建筑材料,其中水泥利用占40%以上。
3、煤矸石。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还是很高的,占比64%。
4、工业副产石膏。产生量达到1.84亿吨,两种石膏可以达到比较大的综合利用:磷石膏以及脱硫石膏。其实作为石膏综合利用的市场并不能满足它的产生量,所以工业副产石膏是很头疼的问题。
5、钢铁行业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率最高的是高炉渣和钢渣,综合利用量为2.28亿吨,占比67%。
6、有色金属冶炼废渣。综合利用率最大的是赤泥,但是利用率非常低只占到4%。
7、化工废渣。综合利用率比较大的产品是工程土、锅炉脱硫剂、建筑材料。电石渣据说是100%利用,利用在生建筑材料、工业材料、氧化钙。纯碱白泥利用率比较低,但是可以用于脱硫,还可以用于工程土实际上就替代石灰。
工业固废废物产业的发展趋势
产生量将会减少 但历史堆存量仍然巨大
工业固废最大的特点是量大:生活垃圾最多也就是3亿吨,危险废物是亿吨级。中国人每人每年要产生2-3吨的工业固废量,但是这个量最近会有一些减少:
煤矸石累计堆放量约为45 亿吨,规模较大的煤矸石山达2600多座;
磷石膏累计堆存量约为3亿吨,脱硫石膏累计堆存量约为1.3 亿吨;
工业固体废物堆存量大大超过100亿吨。
建材行业利用是工业固体废物的潜力:
行业融合:十三五规划建议:“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推进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应大力推广充填采空区、塌陷区以及填坑、土地复垦等地貌修复技术:目前,其潜力巨大,需要改变对“再生循环”的理解与认识。
工业固体废物的其他利用技术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业固体废物中回收有价金属的市场潜力:现有规模(1000万吨/年)的4倍以上。
问题 工业固废产地和市场分离
产生地远离其综合利用产品市场;
综合利用产品成本高于其替代原料生产的产品;
预处理要求高,需要改性
需要添加剂
质量不稳定,调质困难
品质较低
对策与研究
1、建立合理、科学、可行的经济、技术和环境政策体系。
2、建立“废物产生者负责制”。
3、建立“循环产业组合”技术体系
废物产生者责任在国外是基本原则。如果把废物送到一个比较严格的企业中去,出现问题的分享就比较低;而如果将其送到不符合标准的企业中,处理出现了问题,如果按照产生者责任制的话,产生废物的企业就要承担更重要的责任。
我们现在推行的生产者延伸责任制,是产废责任制。如果不用这个制度的话,工业固废问题就很难解决。
谢谢大家!
(转自:E20水网固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