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在线客服 客服软件
在线客服系统
栏目名称
行业前沿
行业新闻
政策法规
技术进展
人才库
战略合作
交流平台
销售服务
物流服务
融资服务
咨询服务
注册协议
关于我们
公司介绍

建筑垃圾处置 地方两会关注持续升温

时间:01/24/2017 18:01:52

2017年初,各地方两会还在继续,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的讨论也在不断升温。

上期,周刊刊登了甘肃兰州,福建福清、江苏张家港等地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于建筑垃圾处置的关注热点和意见建议。伴随着各地两会的陆续开幕,新观点、新建议仍不断涌现。本期,我们选取了上海、天津、福建等地两会中最新的相关内容,看看这些地方的代表委员们都为建筑垃圾处置提供了哪些新思路、好建议。

 

上海市

人大代表顾立军:斩断建筑垃圾灰色利益链

1月17日,上海市十四届人大第五次会议召开“加快污染治理,改善环境质量”专题审议会。会上,上海市人大代表顾立军呼吁,尽快化解建筑垃圾的围城之痛。

顾立军指出:据统计,上海市产生的建筑垃圾一年是一亿吨左右,意味着每天有一座金茂大厦可以堆起来还不止,随着上海建设的不断推进,建筑垃圾渐成围城之势,近期各类媒体对建筑垃圾跨区域违规处置的系列报道折射出建筑垃圾正成为困扰人民生活,阻碍城市安全绿色发展的重要问题。建筑垃圾的乱象不仅仅是管理的缺位问题,也不是政策的执行不畅问题,其中有一个灰色利益链问题。

顾立军建议,要从源头破解建筑垃圾围城之困,应该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建筑垃圾综合治理的领导协调机构,注重社会、政府、市场联动,对违法违规的进行严管严惩的高压措施,对市场失序的环节,加强政府监管,提高违法成本。不光对处治运输的违法企业重新处罚,特别是对垃圾产生的单位实行处罚,违规的需要追责,确保管理和执行要责任到位。

他还建议,要通过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措施,支撑建筑垃圾从生产、运输、废弃、资源利用的全生命周期,重点解决目前建筑垃圾的标准化处置和消纳问题,提高建筑垃圾的回收再利用率。

人大代表范意萍:完善准入机制吸引社会力量处理建筑垃圾

2017年,上海市嘉定区将拆除900万平方米违章建筑,预计将产生900万吨左右拆房垃圾。这些建筑垃圾何去何从?

对此,上海市人大代表范意萍建议,明确建筑垃圾处置的标准、路径及规范,并尽快完善准入机制,吸引社会力量进入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市场。范意萍建认为,应该从市级层面统筹规划处置出路和市场规则,包括工程渣土卸点用地规划、消纳场所的标高等,为郊区自行处理建筑垃圾设立统一的“标杆”,除此之外,要充分考虑近郊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垃圾量走高的客观因素,为近郊建筑垃圾提供托底消纳保障。

范意萍还建议,尽快完善准入机制,吸引社会力量进入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市场,应该支持和指导郊区试点利用现有厂房,或直接在拆房工地现场引入设施设备,对拆房垃圾和装修垃圾就地、就近开展资源化利用。同时,范意萍还表示,要对建筑垃圾再生利用行业进行产业扶持,尽快出台技术革新和政策扶持的细则,对投资建设、再生技术、产品准入等予以支持。

 政协委员许剑民:建立有效补偿机制缓解城市垃圾压力

“虽然2014年上海颁布了《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但缺乏执行力度,公众对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依旧非常薄弱。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的有效开展迫在眉睫。”政协上海市第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二场大会发言,上海市政协委员许剑民在发言中建议,缓解城市垃圾处理压力,需建立有效补偿机制。

许剑民说,据统计,上海2015年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790万吨、建筑垃圾近1亿吨,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处于超负荷状态,建筑垃圾原先市场机制为主导的状态正逐步失灵。若继续置若罔闻,上海将被垃圾所围困。

要提高垃圾处理效能,许剑民建议,政府要统筹,各部门多管齐下,保障垃圾分类效果。许剑民说,垃圾分类减量涉及生产——消费——使用全流程,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单打独斗,缺乏协作。因此建议更高层次部门统筹协调,落实《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规定,注重末端处理的同时,提高垃圾源头减量工作,确保分类成效。

此外,许剑民还建议,要以规范和补偿为两翼,落实建筑垃圾合理处理。除了源头垃圾分类及末端处置的科学性,给予一定的补偿机制非常必要。政府的补贴和建筑垃圾产生者的处置费用均补贴给处理者,让其可以获利,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调控为主导的处理机制。

许剑民表示:垃圾处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市政府领衔、统筹协调,加强落实;公众提高环保理念,人人践行垃圾分类。双管齐下,形成良性循环,才能推动整个社会垃圾处理能力,解决“垃圾围城”的难题。

人大代表欧海燕:加快城市垃圾消纳处置储备场地建设

随着城市高速发展,生活及建筑垃圾与日俱增,远远超出了城市的垃圾处理能力。其中,建筑垃圾是上海城市垃圾的重头,每年有大量的建筑垃圾亟须找到出口。

上海市人大代表欧海燕在上海市两会中提到,治理这一难题,城市相关管理部门要进行相关研究,找到科学的、合理的、多元的处理方法。同时,要重视垃圾的循环利用。公众层面,制定合理的垃圾收费管理制度,落实垃圾分类收集责任,降低垃圾处理难度。运行机制上,政企分开,建立政府和企业双赢的市场机制。

欧海燕建议应尽快开展上海城市垃圾消纳处置储备场地建设。政府部门应想方设法增强和完善垃圾处置能力,让垃圾产生量与处置量相匹配;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工作,提升垃圾处理的效率;政府主导研究生活垃圾循环再利用,将它们转化为能源基地;建筑渣土作为滩涂圈围工程吹填土充分利用;设立相关惩罚制度,严格罚款打击乱扔垃圾和非法倾倒行为,以治理垃圾异地倾倒问题。

 

天津市

政府工作报告:搞好城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

1月15日,天津市市长王东峰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2017年将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环境质量。

积极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进城市水电气热管网改造,建设城市能源互联网示范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整修提升500公里乡村公路,维修改造166座农用桥闸涵,完成农村居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三年建设任务。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启动创建和培育特色小镇工作,推动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和旱厕改水厕进程,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配套率达到100%,建成美丽村庄150个。

搞好城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建筑垃圾、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推进环城四区垃圾焚烧厂建设。植树造林54万亩,营造大绿大美的生态空间。扎实推进中新生态城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切实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人大代表谢长杰: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

在天津市十六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谢长杰向大会递交建议,希望加快推进建筑垃圾全面资源化利用,实现无害化处理和循环使用。

谢长杰说,近年来,传统沙石原料价格急剧上涨,一部分建筑垃圾利用价值日益凸显。将这些建筑垃圾采用专用设备进行分类加工,可制成再生性的道路铺地砖、墙体空心砖、预拌砂浆等,供多种市政道路、房屋建筑产品进行循环利用。建筑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利用是一项利国利民、造福后代的好事。

因此她建议,首先从政策上加以引导、扶持,加大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力度,通过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探索出一条政府少投资、企业有效益、建筑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再利用新路。借鉴国内外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成功经验,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实现资源化目标。第二,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研究开发,变低级填埋为综合利用,实现由传统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向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垃圾-再生原料的循环模式的转变。最后,鼓励和支持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发展,给予贷款、税收、补贴方面优惠,变政府直接投资为政策鼓励,实现良性循环。

 

福建省福州市

人大代表联名提案:生活垃圾、危废不得与建筑垃圾混放政府应组织力量扶植产业发展

1月14日,福建省福州市人大代表陈展弘等10人提交了关于制定出台《福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的议案,建议完善建筑垃圾管理规范,推进建筑垃圾再生利用,使市容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生活环境更加美好。随着福州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在城市承载功能和“外貌”不断变靓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比如建筑垃圾。

代表提交的《福州市建筑垃圾管理条例(草案)》提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生活垃圾以及危险废物与建筑垃圾混合处置。居民个人住宅装饰装修废弃物,应当袋装收集、定时定点投放、集中清运。

在建筑垃圾运输和交通安全管理方面,议案提出政府应当组织建立建筑垃圾运输全程监控系统,将施工单位处置建筑垃圾情况纳入建筑业企业诚信综合评价体系进行管理,建立健全建筑垃圾运输诚信综合评价体系,对运输企业和运输车辆实施市场退出机制。

针对建筑垃圾消纳管理,议案提出,市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制定建筑垃圾消纳场建设规划。各区、县人民政府要优先保障建筑垃圾消纳场的建设用地,鼓励社会投资建设和经营消纳场。

议案还提出,建筑垃圾消纳场可分为临时消纳场和长期消纳场。长期消纳场应当作为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场址。除基本农田和生态公益林地外,其他农用地、林地以及建设用地,可依法建设建筑垃圾临时消纳场。消纳场封场后应当采取复垦、绿化、平整等措施恢复原用地功能。

政府应当制定生产、销售、使用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金参与建筑垃圾综合利用项目和再生资源利用项目,逐步提高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使用比例。

议案鼓励道路工程的建设单位优先选用建筑垃圾作为路基垫层。相关企业生产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产品,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建材革新的有关规定以及产品质量标准。建筑垃圾综合利用企业可依法享受税费、信贷等方面的优惠和资金支持。

 

福建省泉州市

市人大代表曾玉云:设立建筑垃圾消纳场变废为宝

城市快速发展,各地楼宇不断拔地而起,但在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旧城改造过程中也产生了大量建筑垃圾,严重影响城市管理和环境卫生。对此,福建省泉州市人大代表曾玉云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一份《关于加强市区建筑垃圾管理的建议》。

曾玉云介绍,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泉州市年产建筑垃圾近5万立方米,处理难度也日益突出。如何破解建筑垃圾处理的“老大难”问题,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尤为重要。

曾玉云建议,强化源头减量,积极推广绿色施工,通过优化施工管理、革新施工技术、推广新型建材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尽快出台政策,加快建筑垃圾处置场的建设步伐。下放权限,鼓励各县(市、区)按照“共建共享”原则,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暂存堆场和综合处理设施,引进资源化再生利用技术和设施,为建筑垃圾找到妥善的处理渠道。俗话说,垃圾是放错地方的宝贝,积极开展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也能变废为宝。鼓励建筑渣土通过基坑回填、堆山造景等方式,实现就地利用。组织开展建筑垃圾再生产品生产和应用示范工程,扶持建设若干再生产品生产线和生产基地。

 (转自:中国建材报)



山西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号:晋ICP备12002432号-2 19841596
版权所有 @2015, 山西省粉煤灰行业协会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