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拉响空气污染警报
12月8日,环保部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预警,并要求各地按照应急预案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会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省级空气质量预测预报部门,预计2016年12月10日至12日,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天津市,河北省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邢台、邯郸、衡水、沧州市,山西省太原、临汾市,山东省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市,河南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市等城市空气质量可能连续3天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且可能出现1天以上的严重污染。河南省郑州、洛阳、开封市,山西省运城市,山东省济南市等城市空气质量可能连续3天达到重度及以上污染。
12月10日, 扩散条件不利,京津冀中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以中至重度污染为主,部分地区可能出现短时严重污染。12月11日,扩散条件持续不利,京津冀中南部、山西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以重度污染为主,部分城市为严重污染。12月12日白天,扩散条件持续不利,京津冀中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仍有部分城市会出现重度至严重污染,从12日晚间开始,受冷空气影响,重污染自北向南逐步缓解。
环保部已向天津、河北、山西、河南省(市)人民政府发出重污染天气预警函,提醒各地根据区域预测预报结果,及时发布相应级别预警,果断采取应对措施。
国外如何治理空气污染?
空气质量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如何有效地治理空气污染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那么,让我们看看国外对改善和治理空气污染采取了哪些措施。
英国的救赎之路
80年代后,伦敦的汽车数量激增,当时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244万辆,交通堵塞情况严重。自1981年以来,伦敦乘汽车外出的数量增长了20%,占所有上班行程的43%,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英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对抗这种由汽车带来的空气污染。
一系列法案相继出台,如《汽车燃料法》(1981年)、《空气质量标准》(1989年)、《环境保护法》(1990年)、《道路车辆监管法》(1991年)、《清洁空气法》(1993年)、《环境法》(1995年)、《国家空气质量战略》(1997年)、《大伦敦政府法》(1999)、《污染预防和控制法》(1999年)。
1.控制车辆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从1993年1月开始,英国强制所有在国境内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
2.通过交通拥堵费和发展公共交通来限制私家车流量。自2003年2月起,伦敦市政府规定,收费区域为伦敦市中心8.5平方公里区域(现在已扩展到了22平方公里),从周一到周五的早上7点至下午6点在收费区域内行驶,需要缴纳拥堵费。拥堵费在过去10年有所增长,目前已从最初每天5英镑上涨至11.5英镑。随后,伦敦市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
3.提倡自行车代替汽车。英国鼓励市民骑自行车绿色出行,建设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
4.伦敦政府在2008年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区政策。在低污染排放区内行驶的车辆必须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否则将会被征收费用。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加快污染严重车辆的更换速度,促进老旧车辆加装减排装置,降低车辆的污染排放,使伦敦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美国洛杉矶以机动车为首
洛杉矶是美国的工业城市,从20世纪初就饱受大气污染的困扰,天空被讥笑为“被冲坏的胶卷”。
洛杉矶空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框架包括联邦、州、地区(南海岸空气质量管理局)和地方政府四个不同层次。各级政府根据其权限和职责制定相关空气质量法规和政策,各有侧重,相互衔接,并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全面、适用于区域空气治理的策略。
1.美国治理雾霾,首先从汽车入手。在洛杉矶,政府要求出售的汽车必须是“清洁的”,而且要求1994年以后出售的汽车全部安装“行驶诊断系统”,对机动车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这样当有车辆超标时可以及时让其停止污染并接受维修。加州还出台了比美国政府出台的空气质量法还要严格的《污染防治法》,引导并促使美国和外国汽车生产商改进汽车的排放性能。
2.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用量。汽车、港口船舶和货物运输是洛杉矶最大的空气污染源。洛杉矶地区大力提倡公共交通,扩建区内轻轨系统和洛杉矶市地铁系统;在高速公路上设立两人以上车辆专用通道,并允许单人驾驶新能源汽车使用专用通道;在市区增设自行车车道;要求船舶进入洛杉矶港口后使用岸上电源;设立过境运输车辆专用通道;淘汰高污染柴油车辆等。
3.鼓励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国家环保局已经针对发电站、汽车等微小颗粒物排放源发布了规范和指导,其中包括对公共汽车和轻型卡车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排放;对柴油发动机执行多层次的废气排放标准,要求发动机生产商制造符合先进排放控制标准的产品,从而使废气排放减少90%以上。洛杉矶地区要求使用天然气替代石油或燃煤发电;鼓励使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新能源使用;加强可再生能源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研发;制定减少温室气体和臭氧排放政策;提高建筑节能标准;为购买新能源汽车和安装太阳能设备的家庭提供财政补贴等。
德国历经工业污染
德国对于空气质量的管理首先是从法律层面把关。目前,德国及各地已出台8000多部环境保护相关法规,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到雾霾和大气污染治理。根据法律,一旦企业造成空气质量问题,公民有权要求相关机构对企业进行调查,要求他们根据法律更新完善装置,如果问题仍旧没得到解决,相关机构有权让企业停业。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
1.依法治理,设立“环保区”。1974 年德国政府出台了《联邦污染防治法》,制定大型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标准,要求企业在规定时间内空气过滤装置达标。此法经过多次修改、补充,现已成为欧盟治理空气污染的样板法律。德国超过40个城市设立了“空气质量环保区域”,只允许符合排放标准的车辆驶入。还在许多大城市中心设“自然保护区”。
2.注重快速应对,雾霾严重时禁行车辆关停工厂。如果空气出现严重污染,必须立即采取行动快速应对。对部分车辆实施禁行,或者在污染严重区域禁止所有车辆行驶;限制或关停大型锅炉和工业设备;限制城市内的建筑工地运作。
3.注重长效机制,设定机动车排放标准,各类车辆都需满足设定的排放上限。安装过滤器的车主可获得国家补贴。严格设立大型锅炉和工业设施的排放标准。欧盟已统一规定了工业排放标准,出台了《工业排放令》。同时,对小型锅炉等供暖设备设定排放标准。
4.实施“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减少可吸入颗粒物的具体方法首先是限制释放颗粒物的行为。例如,车辆限行、限速,工业设备限制运转等。第二就是用技术手段减少排放,例如安装颗粒过滤装置。
日本40年的战斗史
20世纪初,日本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以钢铁业和采矿业为甚。工业的发展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大阪曾被称为“烟都”,深受空气污染影响。
当时的日本政府很快整理出了思路,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大气污染的两个主要发生源是“固定发生源”工厂和“移动发生源”汽车。然后日本政府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行污染治理。一是对于固定发生源,采取了安装脱硫脱氮装置的办法;二是面针对移动发生源,出台法律法规限制车型车辆;三是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除了建立空气污染的相关法律,在针对工厂的治理上,日本政府根据工厂烟囱高度、工厂所在区域大气污染状况等,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此时,如果搞一刀切,全面限制工厂气体排放,可能会影响日本城市化进程,所以日本政府将初始化目标定为:让区域内大气污染状况受到抑制,不再继续扩大。也就是让一个地方的大气状况“今年比去年好,明年比今年好”。
工厂造成的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日本政府在后20年着手治理汽车尾气。日本政府请来科研机构对汽车进行改良,科研机构与汽车厂商共同改良汽车引擎,将其升级为性能良好、且排放量低的引擎。即使到今天,日本汽车厂商还在不断致力于清洁能源汽车的开发。此外,政府还大力修建四通八达的铁道交通网,坐电车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出行方式,家庭汽车的使用也大幅降低。
关于AQI,你了解多少?
AQI,即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HJ 633—2012)规定:空气污染指数划分为0-50、51-100、101-150、151-200、201-300和大于300六档,对应于空气质量的六个级别,指数越大,级别越高,说明污染越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越明显。
空气污染指数为0-50,空气质量级别为一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优。此时,空气质量令人满意,基本无空气污染,各类人群可正常活动。
空气污染指数为51-100,空气质量级别为二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良。此时空气质量可接受,但某些污染物可能对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健康有较弱影响,建议极少数异常敏感人群应减少户外活动。
空气污染指数为101-150,空气质量级别为三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轻度污染。此时,易感人群症状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建议儿童、老年人及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应减少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炼。
空气污染指数为151-200,空气质量级别为四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中度污染。此时,进一步加剧易感人群症状,可能对健康人群心脏、呼吸系统有影响,建议疾病患者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锻练,一般人群适量减少户外运动。
空气污染指数为201-300,空气质量级别为五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重度污染。此时,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普遍出现症状,建议儿童、老年人和心脏病、肺病患者应停留在室内,停止户外运动,一般人群减少户外运动。
空气污染指数大于300,空气质量级别为六级,空气质量状况属于严重污染。此时,健康人群运动耐受力降低,有明显强烈症状,提前出现某些疾病,建议儿童、老年人和病人应当留在室内,避免体力消耗,一般人群应避免户外活动。(来源:中国环境报、世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