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不利气象条件、采暖等因素影响,冬季往往被认为是雾霾高发期。今年冬季气象条件会怎样?雾霾是否会再次笼罩京津冀等地区?应该怎样应对?带着这些问题,本文采访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小曳。
不利气象条件可能导致冬季污染严重
从2014年9月开始,在赤道中东太平洋发生了一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于今年5月结束,历时21个月。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现行业务标准,本次厄尔尼诺是1951年以来第三次超强厄尔尼诺事件。强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后,一般会对全球多地气候造成明显影响。
“目前政府和公众都关心刚结束的厄尔尼诺事件会对今冬气候有什么影响,2016/2017年冬季大气环境状况如何?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联合国家气候中心等单位正在开展相关跟踪研究。根据初步分析,2016年8月开始,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可能到冬季发展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但还需要根据今年秋季的海陆异常状况及其对大气的影响做进一步分析。”柴发合说。
柴发合进一步指出,基于2012年以来北京地区冬季气象条件和污染特征的综合分析,2016/2017年采暖季仍可能会出现持续静稳、高湿天气等不利气象条件。由于采暖季燃煤排放和机动车排放强度高,加上区域输送和二次转化,京津冀区域发生严重污染过程的几率仍然存在。
对此,气象专家张小曳坦言,不利气象条件对重污染天气影响很显著。分析表明,2013-2015年间每个冬季均频繁出现不利气象条件天气。2014年和2015年冬季不利气象条件出现天数在各重点地区超过2013年,特别是京津冀地区2015年冬季超过2013年的天数在各重点地区中最多,2014年2月和2015年12月出现的不利气象条件程度甚至超过2013年1月,导致重污染多次发生。其中两个过程还导致红色预警,影响了人们对空气质量年均值改善的直观感觉。
张小曳指出,气候变化是如何影响不利的气象条件、它们之间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当前还不是特别清楚,需要加强研究。例如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如何影响一次次的天气过程、形成不利的气象条件进而影响大气重污染,这中间的机制还不明确。
“大气十条”减排效果明显 重污染天气得到缓解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面对眼前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不利气象条件,我们是否束手无策?怎样才能扭转不利局面?答案是继续强化减排。
柴发合说,自2013年9月实施“大气十条”以来,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全国PM2.5和PM10的浓度整体呈现持续下降,重污染天数逐年减少,包括在冬季重污染频发的京津冀地区,全年平均的污染物浓度也下降很快。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成果是在气候条件转差的情况下取得的。张小曳表示,“大气十条”实施后2014年、2015年的气象条件并不比2013年更好,甚至变差。如果排放情况不变,那么PM2.5浓度应该按比例上升。但是实际结果是,京津冀PM2.5浓度逐年下降。因此可以认为,近两年空气质量改善的原因在于减排措施取得实质性进展。
应对雾霾的关键是控制燃煤污染
重污染天气频发从表面上看是不利气象因素造成的,但实际上还是污染物排放总量过大、污染排放强度过高。对此,柴发合建议,全面落实“冬病夏治”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主要以限时完成散煤清洁化替代、限时完成燃煤小锅炉“清零”工程等措施为抓手,在入冬前完成基础性工程,减少燃煤使用量,降低污染物排放。
柴发合认为,控制燃煤污染特别是散煤污染非常重要。“我国农村采暖用煤两亿多吨,如果考虑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采暖用煤,煤炭消费量惊人。这些煤炭没有任何环保措施,数量大、质量差。抽查结果显示,北京及周边地区煤炭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比例达20%以上,1吨散煤直接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相当于电厂的5-10倍。从煤炭消费时空分布看,各地区采暖期的煤炭消费总量远远超过非采暖季节。以北京为例,2015年全市煤炭消费量约1200万吨,75%集中于采暖期。”
“要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用电代煤采暖涉及大规模的农村电网改造、房屋保暖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也涉及电力价格改革、农村居民生活习惯和成本增加等因素。用天然气替代煤炭,也存在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但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地区到了解决散煤污染问题的时候。如北京、天津和河北省重点城市,可采取清洁能源替代的措施。”柴发合说。
张小曳认为,控煤是应对雾霾的关键。“冬季是采暖季,小锅炉或者散煤取暖增加了额外燃煤排放,其烟气的净化很难完全做好,煤烟尘在城市污染源解析中‘尘’的那部分中有很大的比例,做好集中供热、多用好煤、用好的炉灶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特别相邻北京的南部区域,需要制定更有效的政策。”
应急管理仍需加强
除了加强污染减排工作,柴发合还建议,建立科学有效的重污染天气应对管理体系。一是强化重污染天气预测预报能力,在强化预报的准确性和提前量上下功夫。二是加快修订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在京津冀区域率先统一预警分级标准,并逐步扩大到更多省市。加大各级别应急减排力度,明确不同行业减排措施的具体工艺流程及停限产设备。三是开展应急预案评估工作。对各地应急预案有效性、可操作性和减排措施进行量化评估,及时调整应对措施。四是保障应对措施落实。在重污染天气应对期间,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情况检查,严厉打击违法排放。
张小曳表示,“大家都非常希望气象部门可以加强短期气候预测,告诉大家下个季度、下个月、下两周的气象条件是什么,以判断重污染天气是出现在12月、1月还是2月。这是世界性的难题。对于10天内的天气预报是相对准确的。当前各地环保部门都加强了与气象部门的沟通,建立了会商制度,这对于重污染天气应对是有积极作用的。”
针对重污染天气下应采取哪些应急举措的问题,张小曳认为,很多地方在开展应急工作时都要求控制扬尘,事实上,扬尘既包括建筑工地、道路施工等造成的逸散性粉尘,又包括煤炭燃烧带来的煤烟尘。对于城市的逸散性粉尘,可以采取停止施工等应急措施减轻其危害;对于煤烟尘,其实还是涉及到控煤的问题,需要想尽办法防治。
链接:国外如何治理雾霾?
如何有效防治雾霾,成为全社会都十分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不妨来看看国外一些国家治理雾霾有哪些较为成熟的经验,都采取了哪些方面的措施?
1.英国
“伦敦烟雾事件”像一记重锤,使得英国人痛下决心开始整顿空气污染,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可惜伦敦的抗雾斗争并没有到此结束。80年代后,伦敦的汽车数量激增,当时机动车保有量达到了244万辆。自1981年以来,伦敦乘汽车外出的数量增长了20%,占所有上班行程的43%,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伦敦空气质量的首要威胁。英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对抗这种由汽车带来的空气污染。
(1)控制车辆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从1993年1月开始,英国强制所有在国境内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对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碳氢化物等成分进行严格控制,并在汽车年检中检测尾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是否达标。
(2)通过交通拥堵费和发展公共交通来限制私家车流量。自2003年2月起,伦敦市政府规定,收费区域为伦敦市中心8.5平方公里区域(现在已扩展到了22平方公里),从周一到周五的早上7点至下午6点在收费区域内行驶,需要缴纳拥堵费。随后,伦敦市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
(3)提倡自行车代替汽车。英国鼓励市民骑自行车绿色出行,建设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英国的高官们都以身作则,控制公务用车,骑自行车绿色出行。
(4)伦敦政府在2008年推行了低污染排放区政策。在低污染排放区内行驶的车辆必须达到一定的排放标准,否则将会被征收费用。此举的目的是为了加快污染严重车辆的更换速度,促进老旧车辆加装减排装置,降低车辆的污染排放,使伦敦的空气质量得到改善。
2.美国
洛杉矶是美国的工业城市,从20世纪初就饱受大气污染的困扰。特别是1943年的“洛杉矶雾霾”事件和之后发生的“光化学烟雾”污染,让洛杉矶政府和市民下决心采取措施根治雾霾。
(1)从汽车入手。在洛杉矶,政府要求出售的汽车必须是“清洁的”,而且要求1994年以后出售的汽车全部安装“行驶诊断系统”,对机动车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这样当有车辆超标时可以及时让其停止污染并接受维修。
(2)发展公共交通,减少汽车用量。洛杉矶地区大力提倡公共交通,扩建区内轻轨系统和洛杉矶市地铁系统;在高速公路上设立两人以上车辆专用通道;在市区增设自行车车道等。
(3)鼓励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3.德国
20世纪70年代,德国空气污染日趋严重,影响民众的生产和生活。德国治理空气污染主要通过完善应急措施和长效机制,软硬兼施。
(1)依法治理,设立“环保区”。1974 年德国政府出台了《联邦污染防治法》,制定大型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标准,要求企业在规定时间内空气过滤装置达标。此法经过多次修改、补充,现已成为欧盟治理空气污染的样板法律。
(2)注重快速应对,雾霾严重时禁行车辆关停工厂。
(3)注重长效机制,设定机动车排放标准,各类车辆都需满足设定的排放上限。欧盟所有成员国机动车均需符合欧盟统一标准。为了排放不超标,机动车辆需安装微粒过滤器等尾气清洁装置。在德国,安装过滤器的车主可获得国家补贴。
(4)实施“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40多年前,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莱茵河两岸污染严重。而今,实现了青山绿水,空气清新,这与德国实施100个“空气清洁与行动计划”密不可分。(来源:中国环境报、北青网)